Bethesda 公開的《上古卷軸4:遺忘之都 重製版》讓我驚嘆不已。2006年橫跨泰姆瑞爾的冒險,曾經以古怪馬鈴薯臉角色和模糊綠色平原著稱,如今卻成為視覺衝擊力最強的《上古卷軸》系列作品。歷經多年平淡無奇的高清重製——像是幾乎與Xbox 360原版無異的《質量效應傳奇版》與《黑暗靈魂重製版》——看見帝都透過虛幻引擎5與光線追蹤技術重獲新生,感覺超現實。除了畫面,遊戲還升級了戰鬥系統、精煉RPG機制,並調整無數細節。這不禁讓我質疑:Bethesda與開發商Virtuos是否標錯了類型?這難道不該稱為《遺忘之都 *重製版*》而非單純重製?
抱持這種想法的不只我一人。粉絲們普遍稱其為重製版,就連原作首席設計師Bruce Nesmith也表示「重製」二字可能低估了這部作品。但實際遊玩數小時後,區別很明顯:《遺忘之都 重製版》外表像重製版,核心體驗仍是重製。
重製版般的外觀源自Virtuos的全面改造:從樹木、劍刃到傾頹堡壘,所有資產都從頭重建。成果是款符合2025年畫面標準的視覺盛宴,擁有驚人貼圖、動態光影,以及讓每次箭矢射擊都栩栩如生的新物理系統。NPC雖然熟悉卻徹底重新設計,體驗遠超懷舊向的「記憶美化」更新。若不是早有傳聞,我或許會誤以為這是《上古卷軸6》。
升級不僅止於視覺。戰鬥手感更紮實,長劍揮砍不再像氣球大戰。可用的第三人稱鏡頭新增準星,翻新的介面強化了選單、任務日誌、開鎖與說服小遊戲。笨拙的原始升級系統被《遺忘之都》與《天際》機制融合的流暢版本取代。最棒的是——終於能衝刺了。如此全面的變革,難怪有人想稱其為重製版。
但這場辯論關鍵在語義而非規模。業界對「重製」與「重製」始終缺乏明確定義。Rockstar的《俠盜獵車手三部曲最終版》儘管提升貼圖仍顯陳舊,而標榜重製的《袋狼大進擊瘋狂三部曲》卻擁有現代畫面。像Bluepoint《汪達與巨像》、《惡魔靈魂》這類重製版用新技術忠實重現原作,而《惡靈古堡2重製版》則徹底改寫核心玩法。至於《最終幻想7重製版》與《重生》,更是全面革新故事與設計。這些差異讓界限愈發模糊。
傳統上,「重製」意味著用現代引擎完全重建,「重製」則是在原版技術上進行畫面優化。如今或許該如此定義:重製版是保留核心設計的視覺大修,輔以少量便利性更新;重製版則徹底重新構想遊戲。依此邏輯,《惡魔靈魂》與即將推出的《潛龍諜影Δ》更偏向重製版,真正重製版應是全新詮釋。
那麼,《遺忘之都》究竟是重製版或重製版?實際遊玩後答案明顯:雖有虛幻引擎5的驚艷畫面,但遊戲本質——20年前的框架——仍原汁原味,摻雜著Bethesda招牌的古怪設計。正如工作室所述:「我們謹慎升級每個部分,但核心未變。這是屬於另一個时代的遊戲,理當如此。」
那個时代的印記隨處可見:幾乎每扇門後都有讀取畫面、改頭換面仍顯突兀的說服小遊戲,以及像簡陋舞台佈景的城市設計。NPC動作生硬,對話充滿笨拙魅力;戰鬥雖有進步,仍缺乏現代流暢度。甚至連經典漏洞都被當成對原作的致敬保留下來。
對比Obsidian近期推出的《宣誓》,其尖端戰鬥與探索系統讓《遺忘之都》的山洞與丘陵顯得過時。但《遺忘之都 重製版》魔力依舊:開放原野充滿秘密,哥布林部族戰爭依舊動態,任務設計更勝《天際》重複的地城探索。在這個強調引導式玩法的时代,其老派自由感反而令人解放。當然,對話仍欠打磨,系統銜接不夠優雅,洞穴城堡或湮滅領域的關卡設計也顯陳舊。若是重製版理當現代化這些元素,但本作選擇擁抱懷舊。故此,《遺忘之都 *重製版*》名副其實。
投票查看結果電子遊戲常借用電影術語。電影重製版會換上新演員與劇本,重製版則是將視覺提升至現代標準。但《大白鯊》或《教父》的4K修復版,依然散發1970年代氣息。《遺忘之都 重製版》正如此類修復,透過虛幻引擎5將畫面推至新高,同時保留2000年代的靈魂。Virtuos執行製作人Alex Murphy總結得好:「遺忘之都引擎是大腦,虛幻5是軀體,讓經典體驗重獲新生。」
《遺忘之都 重製版》不負其名,為3A級重製樹立新標竿。不同於敷衍的《質量效應傳奇版》或充滿算計的《俠盜獵車手三部曲最終版》,這個專案處處流露熱情。它看起來像重製版,玩起來卻是重製版,在尊重傳統與驚艷革新间取得完美平衡。